2025年6月28日,由呼和浩特市委宣传部主办、市社科联承办的“阴山北疆历史文化研究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学术研讨会”在呼和浩特成功举办。本次会议由中国考古学会边疆考古专业委员会、自治区社科联指导,得到了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考古研究院、呼和浩特市考古研究所的协办支持。会议旨在深入挖掘阴山南北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脉络,实证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为北疆文化品牌建设注入学术动能。
会议现场。
开幕式上,自治区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乌恩奇,呼和浩特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宇天致辞。自治区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朱晓俊,内蒙古考古研究院副院长盖志勇,内蒙古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副院长王丽娟等出席。
会议特邀中央民族大学边疆考古研究院院长魏坚、中央民族大学教授麻国庆、北京大学教授张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丛德新、中山大学教授郑君雷5位知名学者作主旨报告。
魏坚教授以《内蒙古中南部考古学文化的编年序列》为题,系统梳理了内蒙古中南部从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早期的考古学文化编年谱系,强调了阴山南北作为边疆考古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核心地区之一的重要学术价值。麻国庆教授聚焦《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研究的着力点》,提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下北疆文化的理论创新路径。张帆教授通过《河南修武县薛氏家族传说中的元朝公主下嫁故事》,生动揭示元代民族通婚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推动作用。丛德新研究员以《从大青山到石寨山——边疆考古研究锚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为题,阐述了中原与北方地区的文化互动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奠基作用。郑君雷教授在《阴山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过程中的意义——以战国秦汉考古为中心的考察》中,论证了阴山作为军事边界与文化纽带的双重角色,凸显了北方民族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演进中的历史贡献。
下午,与会学者们分两组展开研讨。围绕“文明曙光—史前聚落与文明演进、农牧交融—青铜时代与北方民族、边塞治理—战国秦汉的设郡安边、民族融合—北魏至明清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四个研究重点进行了热烈交流。来自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等高校及阿拉善盟、乌兰察布市等盟市文博单位的16位学者发表专题报告,从岩画符号、军事防御、移民迁徙、建筑地理等维度,解析阴山地区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中的重要历史作用。
本次研讨会是呼和浩特市实施“北疆文化建设提升行动”、落实自治区党委北疆文化品牌建设部署、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重要指示精神的一次成功实践。
未来,全区社科界将持续推动研究成果转化,让文物说话、让历史发声,以扎扎实实的学术成果,为北疆文化品牌注入更多研究力量,为全面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作出更多贡献。
(供稿:学术中心、制作:学术中心)